舆情监测项目中网络舆情应对方法及思路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网络 舆论生态发生显著、深刻的变化,为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新的手段,也使政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舆情应对思路也从单纯的信息发布、 舆情回应转变为重视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
一、网络舆情应对思路的转型升级
当前,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生成、发酵和消解的主力平台,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成为很多人了解时事的第一信息源。政府要习惯于在网络舆论的众声喧哗中进行公共治理,诚恳回应网民关切,及时澄清网络谣言,主动做好政策解读,妥善解决 舆论聚焦的问题,去伪存真。网络舆情应对思路主要发生以下转变。
1、被动应对,拖延逃避
在网络舆情概念出现的初期,许多人容易将舆情简单地理解为负面信息,面对舆情危机,显得慌乱而无章法。种种案例表明,舆情出现后,“报比不报好、早报比晚报好、自己报比别人报好、主动报比被动报好”。舆情应对不能存有侥幸心理,逃避或视而不见并不能使舆情事件自动消失,反而容易造成网民情绪反弹,令涉事部门陷入信任危机,折损公信力。
2、主动引导,做好回应
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决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随着各地区各部门对舆情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舆情应对也更加主动和从容。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发布,这是“政务舆情回应”的概念第一次登上中央文件的标题。文件指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與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 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
3、风险前置,引入“舆评”
过去,舆情管理工作更加注重事后应对,这种救火式思维、被动式应对的方式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已经不合时宜。党政机关应充分认识到风险前置的必要性和全流程管控的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随着全媒体、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党政机关决策、管理执行方式需要越来越开放、科学,建立舆情风险评估机制,主动将“舆评”与“环评’“稳评”列入重大事项决策环节显得必要且迫切。从“灭火”到“防火”,表面上看是思维的转变,实际上是党政机关工作流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全方位串联,从而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4、抢抓时机,注重实效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一方面,面对突发 舆情事件或群众关切话题,相关部门往往掌握大量信息,在掌握科学研判方法进行正确预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快速反应、主动回应,有助于掌握主动权、话语权、主导权,展现重视负责的态度,推动事件解决。另一方面,新技术催生各类新兴平台,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渠道。这就要求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用网、触网,不断学习和运用新载体、新技术、新手段,建设网络阵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从而有的放失地回应关切、解疑释惑,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比如,当前不少政府部门入驻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政务头条号、抖音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