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掴”秘书长舆情应对建议
一、快速处置 VS观望、质疑、发酵阶段
1月16日晚,一篇的帖文开始在微博流传。从时间上看,是发在晚上19:20分,从贴文上看,发贴只是举报,看上去似乎没有推手,因为贴文过长,只有标题醒目,其他均不符合幕后推手特点。
有网民认为是一面之辞,呼吁“让新闻再飞一会儿”。但普遍认为,“一把手”不会因为就餐的小事情就当众掌掴,肯定有蹊跷,举报帖文描述可能是不完整。
彰显舆情监控的重要性。理论上,涉及“一把手”的舆情信息,应在发贴后30分钟内便会监测到,并会报告相关工作人员。
“老宣传”应具有这类贴子的敏感意识,马上与发贴人联系,线下解决问题,并要求线上主动删除(注意,有些网站发贴人也删不掉)。
当然,最好是全网查删,有这种念头的人,我只能说你是新手,还是洗洗睡吧,不信?你去试试就知道了,当然,违法的事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二、信息平衡 VS媒体关注并寻找信源阶段
1月17日深夜、1月18日凌晨,上游新闻两次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应均称,秘书长目前在正常工作,不方便回应此事,一切以宣传部门的通报为准。
1月18日上午,《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拨打12388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已经有人反映该问题。
《第一财经》报道则称,1月18日上午,热线工作人员电话答复称,“属于治安类案件”。
错过第一时间删除期,只能追求比较好的应对策略了。
这时,当事人噤声是最好的选择,面对质疑,可以采用“隐式回应”。
借旁观者、见证人之口,说出当时事发详情,达到信息平衡的效果,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益之计。
从18日上午的回应中,相关部门并没有想参与此事。
三、争取主动 VS相关部门介入调查阶段
急需要做的事,在失去第一时间的处理良机之后,面对汹涌舆情,应主动要求上级相关部门成立调查组。
主动要求调查澄清,无论如何处理,能够涉险过关已属不易。
四、 噤声 VS 徒增报料式回应
据《新京报》报道,1月18日相关负责人(是谁,你懂得)回应称,网曝帖文与实际情况稍有不符。
1月18日中午,当事人翟某回应媒体称,相关网帖是其妻子所发,他对此毫不知情,已让妻子删除帖子。
并称目前上级部门已介入调查,他不方便多说。
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予以澄清,没有任何意义,徒增曝料。
如果真发生了冲突,对于强权与“弱势”之间的争执,是说不清楚的,结果是越描越黑,却再次将自己置身于热议之中,弊大于利。
最后,全国性舆情形成。1月19日上午,官网刊文《回应“掌掴秘书长”:正在深入调查》,以及及中央级媒体发声,只有向最坏处着手了。
这次发声,标志着事件也正式成为了全国性舆情。
都是没被媒体吊打过惹的祸。遗憾的是,事发去年11月,这两个月时间真是错失了。
经此一役,会不会亡羊补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