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条涉法舆情应对流程
在实践中,涉法舆情主要集中在司法不公、执法不廉、作风不正等方面,近九成都由新媒体首发曝光;虽然网络实名制让谣言成本上升,但仍然无法避免个别干警因个人或履职失误,而被“有图有真相”地发布在自媒体上,其中微博占近九成。涉事单位则应依法回应网民关切,经过多年舆情应对经验总结,在应对流程方面提出十二条建议如下:一、舆情监测是基础。如使用舆情监测软件,设置关键词、敏感词,及时发现相应的网络舆情。司法实践中,一旦发生舆情,网信办等相关部门一般会主动告知。
二、核实信息真实性。
有三种可能:
首先是谣言,一旦核实立即做好上报与回应的准备,以正视听。
其次是为专业策划人发贴,如果是,马上上报主管领导,直接向最坏处着手、向最好处努力吧。
最后是履职不当,或借职务之便而徇私被偷拍偷录,有图有真相,则需协调纪检等相关部门进行舆情进行风险评估、会商与研判。
对于可能升级或恶化、风险较高的舆情,如果分析人员职级较高,具有相应的处置权限,应立即采取初步的、必要的应对措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三、舆情风险评估。一旦监测到舆情,首先要判断是否有些网络发贴甚至直接是上访信。
舆情应对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老宣传”来说,凭直觉便能判断出其中的炒点,是否需要马上回应。
四、初步分级后报给主管领导。请领导们关注并给出指导意见。
舆情分为三种类型,分为一般、较大、重大舆情三种。
分管领导在接到汇报后应积极地指导舆情应对方案。
一般舆情直接由宣传人员处理掉即可,然后把处理结果通报全单位以引以为鉴。
较大、重大舆情则按舆情应对预案,进行舆情风险评估、会商与研判。
五、成立舆情应对小组。安排专人跟进监测舆情走向,及时收集网民关切点,及时根据炒点修改应对方案,避免“鸡对鸭讲”引起更大范围的负面舆情。
六、全员噤声。没经授权,没有应对口径,任何人不得对外发布关于舆情的信息与评论;以防不同部门发出不同的解释声音,不仅提供炒作新爆料,让舆情持续发酵,而且影响舆情处置效果。
七、舆情会商与研判。主要是对于其中的炒点以及舆情走向,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必要时则邀请舆情应对专家参与会商。
一定要认真地研判舆情,判断舆情归类,涉及到哪些人,回应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相关部门的反映……只有认真地研判,才能按“处置用语模板”酌情拟定最合适的回应用语。
八、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原则。网络舆情应该快速做出反应,而且快报事实,以避免引发谣言及产生“信息拼图”效应。
拟定舆情应对口径后,再请一些旁观者,以了解回应后网民反应,是否会产生舆情次生灾害及趋势与走向;同时对回应平台、途径均做出预案。
九、报相关部门审批、核准。对于拟定好的应对预案,要及时按“三同步”等规定向相关单位报告,注意要用书面形式,对于暂时不宜回应的舆情,要当面陈述原因,争取理解与支持。
对于迟报、漏报、应对不力等,造成舆情次生灾害,有可能按相应规定被追责;
应及时上报领导或管理部门,寻求支持,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
如果因为没有及时上报而导致舆情或事态扩大,可能会被追究责任。
十、官方信息发布。及时与网民、媒体互动,回应网民关切。线下决定线上、实体决定舆情,要动态跟踪与官方实体处置信息进行滚动播报、动态发布进展信息。
十一、持续关注舆情发展。吃瓜群众对司法机关负面舆情,因为涉及到司法公正,不仅持续的关注,并且可能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有可能网络声音一边倒,要针对网民关切,给予针对性回应,难言之隐要借他人口说出。
十二、总结汇报反思。经过监测发现、跟踪走向、舆情会商与研判、书面上报、拟定口径回应、与网民媒体互动引导,舆情回归平静后,要对处置得失经验进行全面总结,亡羊补牢后整理成文字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