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过失舆情:表达歉意要注意情感共鸣

广州舆情监控系统 广州舆情监测软件公司

履职过失舆情:表达歉意要注意情感共鸣

2021年3月22日 舆情监测行业新闻 0

大家都知道,在执法过程中,道歉是遇到履职过失产生网络舆情后,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已成为“标配”。
2020年11月至今,司法系统接连发生“狱中情圣”“女生跳河”“9岁限高”“冒充妻子戴口罩离婚”事件,在发生全国性网络舆情后的处理态度上,可谓是截然不同。
实践证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从实践中看,当司法机关屈身道歉的时候,网民便会释放出自然的善意。

舆情回应的最终成效,如何除了态度诚恳和损失补偿、表达歉意等要素外,还在重视把握受众心理感受,是否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然而,道歉文字的运用上,居然也是一门大学问,这决定了舆情是否平复。
这些舆情在歉意表达上,有的虔诚道歉、有根本不道歉、有敷衍塞责、有例行公事,各位可细品,我可不想惹人烦。

首先,深刻反思、查找原因
从情感的角度,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不当行为,近300来万干警,出错可以说是在所难免,并非不能原谅。

对吃瓜群众来说,尤为重视有诚意的道歉,特别是要能够深刻剖析自我、查找原因,认识到产生错误的根源,以便亡羊补牢、举一反三。
但在实践中,出于多种原因考虑,却习惯于在道歉中淡化错误的根源(甚至就事论事,根本不道歉),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淡化为执行不力等。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没有自揭家丑,但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仅平息不了舆情,反而有可能产生舆情次生灾害,甚至把避而不谈的相关规定给找出来示众。
别打脸啊,好疼……

其次,解决问题、惩前毖后
有时候,因履职不当,出现难以补救的错误后,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履职行为不当除了给公众造成一定的损失外,往往还存在急需解决的利益损失。

试想,如果及时追查被“情圣”骗去的巨款,如果能够在当事人追究被假冒而离婚之际马上行动起来。
当然,这世界上没有“如果”,这里只是总结经验,提醒读者要及时解决舆情隐患。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不仅要主动道歉,而且要拿出积极有效的方案去为当事人解决问题,补救失误,这不仅能够获得当事人的谅解,而且也可以从源头上避免舆情的产生。

对网民而言,在失去的生命面前,任何解释都是无力的,更不要去试图引导,“请别迷恋哥、哥只是传说”。
要考虑的重点,如何处理善后补救措施,如何通过表达歉意获得吃瓜群众普遍的情感认同,补救比努力解释原因,甩包袱、撇责任更有意义。

最后,严守宣传纪律、谨防舆情次生灾害
发生舆情后,没经授权、没有拟定口径不得接受采访。
在实践中,却往往有干警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在电话中随口回应记者的问题,为媒体提供新的爆料。

另外,即使对当事人,也不要随口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以免为舆情点燃提供炒点。即便拟定口径,也应由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而不应在电话中对外进行信息发布。

总之,因履职不当造成一些负面舆情,司法机关要主动道歉,要善于“把好事说好,把坏事好好说”,在道歉的语言表达上,需要拿出诚意来。
要主动把错误深层次原因,将如何补救、改正,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措施要尽可能说得清楚明白,获得受众的情感认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